分類
育兒文章

應該感恩別人肯「出口相助」

育兒文章

這個年代,父母對孩子的保護,比以往任何一個年代都會有過之而無不及。原因可能是子女的數目下降,以及大家的生活質素改善,所以父母對子女的看管,不但時間多了,照顧的範圍也廣泛得多。在這種保護(可能是過度)下,往往會讓孩子很自我,並且漠視其他人的重要性。在父母的角度,自己一定有所偏心,面對自己孩子的寬容度較高。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父母自己會為孩子提出藉口解釋。這種人之常情的做法,卻有機會讓孩子變得放肆。所以,在左右做人難的境況下,若果有人肯「出口幫教」的話,父母都應該感激。其中以下是「重要人物」。

1.老師

老師是面對孩子最長時間的其中一個人。我們寧願老師在平日與孩子相處時,直接指出孩子的對和錯。這種直接的訊息可以好好讓孩子「入腦」。有時候,面對負面的批評,孩子當然會不開心,但是卻可以令孩子知道大家底線是甚麼。故此,父母應該感激老師嚴格的教導,最好不要隨便投訴老師的苦心。

2.長輩

許多長輩對自己的子女可能是很嚴厲,但對於隔了一代的小孩子,一般都會變得很寬鬆,甚至比孩子的父母更甚。不過,長輩的地位和做人經驗其實比任何人還好。所以,他們「讚一句」比其他人的勸告更為有效。問題是,他們是否願意做壞人的角色。如果肯,父母應該感激他們的協助。

3.醫護人員

醫護人員一向是被人較為尊重。但同時,孩子卻對醫療的程序較反感。所以,在診症和治療時,孩子的反應往往是一個好的教導機會。如果醫護人員(包括醫生和護士)肯在孩子不合作的行為時作出指導,孩子必定會較為明白。雖然不一定馬上改正,但是在這人生學習過程中,必定有所幫助。

4.路人甲

有時一些沒有直接關係的旁人,在孩子行為不恰當時,若果能夠馬上指出,能夠達到當頭棒喝之效。對於在場的父母親,可能會有點尷尬,但是想真一點,這對孩子的行為是有好處的。

在處於成長學習期的孩子,在適當時候是有好好的教導,尤其是行為上有偏差時。所以,若果父母不願意做「醜人」時,若有其他人肯出聲糾正,我們是應該感恩和感激。

 

分類
育兒文章

玩耍與玩具

育兒文章

羅乃萱:玩耍與玩具

孩子,記憶中你的童年,是很少跟我要求買玩具的。不知這是否跟童年那趟,我帶著你離家出走到「歡樂天地」有關。

你還記得那趟,跟你站在那一隻只毛公仔的面前。編造了不少故事,說凝凝要帶它們回家,他們哭著說「不想離開自己的家」。結果,你信以為真心軟化了,不再向我哀求買毛公仔了。但也讓我們知道,毛公仔是你的至愛,所以每逢我倆到外地公幹,就會買一隻回來給妳留念。你還記得Dutches那頭啡色可愛的小馬嗎?

只是除了毛公仔,有關玩具的記憶都很模糊。只記得吃過飯後跟你一同繞著餐桌玩唱游,發燒初愈時玩的擲紙球,還有跟你到海灘堆沙堡,到岩石旁抓螃蟹等等,都不是一些花錢的玩意。

我還記得當時定了一個規矩:就是家中沒有電腦遊戲。你曾多次哀求,說為何不買一副X天堂回家一起玩,我的回應是:「一星期一次到表哥家玩就夠了!」不知道這樣的「堅持」,會否讓你感覺難受。希望你明白老媽的苦心,就是不想你的心思意念被電玩擄去。見到你最近跟老公在家買了一副電玩回來,玩得不亦樂乎。你終於找到一個陪你玩的人了,是嗎?

最近跟爸爸逛了一陣玩具城,看到琳琅滿目的玩具,大人的,小孩的,BB玩的都有。但我們仍然深信,即使玩具多好玩,都不能取代父母跟孩子玩耍的時間。畢竟,玩具不是用來「打發」孩子時間,而是用來締造親子快樂時光的工具啊!

何凝:玩具 

小時候跟你們逛街時,總會在玩具店門口看到小朋友哭著大叫,嚷著要買玩具。可是,這種情況很少發生在我身上,除了因為我對每個玩具有著深厚的感情,也因著有你們陪我玩,讓每天即使看著一樣的玩具,都會有新的玩法。家裡的毛公仔,除了會上演舞臺劇,還會和「台下觀眾」(也就是我)有互動,還會一起逛街,和街上或店裡的「朋友」聊天。

唯一一個我很想要卻沒得到的玩具,就是電子遊戲。每逢週末到表哥家,他總會和我一起玩不同的遊戲,有籃球的,有戰國時代的,有賽車的,讓我想擁有一台,那我就可以在家裡玩了。可是,妳總會說:「來跟表哥玩就好啦,我們不需要擁有的。」說真的,那時的我是多麼希望有一天,當你下班的時候,會帶著一盒X天堂回家,可是那沒有發生。

到現在長大了,跟老公終於買了一台回家。剛開始的時候,我是很期待的,想著回家就可以玩了。可是,有幾次當我一個人在家時,電玩打了十分鐘,就會做別的事。那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我喜歡玩,不是因著遊戲,而是有人陪著玩。所以,重要的不是玩具,而是家人朋友的互動。

現今世代的孩子,好像都只會玩手機程式中的遊戲,玩具漸漸失去了它的地位。不論是餐廳,還是地鐵上,少了孩子的笑聲,多了大大小小的「低頭族」,各人拿著自己的手機,大的在看新聞,小的在打電動。手機遊戲大多是個人遊戲,只是和早編寫好的程式在「互動」罷了,少了一份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若可以,不防放下手機,拿出一隻布偶或機械人,帶孩子回到那充滿幻想、童真的世界!

分類
育兒文章

一個在 5 分鐘內令「怪獸家長」開竅的故事

育兒文章

如果你問我,在數十年教學過程中,最令我難忘的是哪些片段,我會毫不猶豫的答是使人開竅的故事。為甚麼開竅的片段這樣吸引我呢?因為開竅是一種「高層次教育」,而筆者深愛教育,所以開竅的片段特別難忘。

下面是筆者使一位「怪獸家長」開竅的故事。為甚麼那家長變成怪獸呢?因為他「出盡法寶」令兒子得獎!而筆者只用 5 分鐘便把他「點醒」了!

那位「怪獸家長」是位專業人士,他對兒子要求甚高,年年都要兒子在學校取得全能獎 Best All round Student)。他的兒子在筆者任教的學校,已連續 2 年奪取該一級別的全能獎了,第 3 年他和兒子繼續努力,希望做個「帽子」戲法,連中 3 年!

學生和父親一早知道學校重視哪些項目,於是他就在那些重點項目全力出擊,怎料那年突生變故,學校把某些科目的分數分量加重,就這樣一改,那位學生變成只能屈居第二。學生和父親知道得不到第一後大怒,做爸爸的毫不客氣撥電話「聲討」修士校長。仁慈的修士校長連續被該家長「煩」了兩天,終於將「球」傳給筆者,他對我說:「彼得,這位家長每天和我傾談了半小時的電話,一定要我把他兒子升上第一,使我完全不能處理其他學校的工作。你快來幫忙,我把家長的電話號碼給你。」

婉轉相勸 明白要及早面對失敗

筆者在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立即致電給這位家長。筆者明白這位家長非常愛錫兒子的,因此一開始時筆者便這樣說:「T先生,我知道你很疼愛你的兒子,你的兒子在學業和課外活動方面亦做得非常好。」

那位家長和應:「沒錯!」

「你的兒子在中一、中二已經先後兩次取得全能獎,你想他在今年中三也取得這個獎,亦是人之常情,但……」在這裡,筆者停了停。「一個人不能永遠只有成功,沒有失敗的。既然早晚亦要面對失敗,T先生,你希望你的兒子早些面對失敗,還是晚一點才面對呢?」

那位家長亦是個「話頭醒尾」之人,立即說:「你是想我不再追究嗎?」

「不是,我只想你為兒子著想,讓他早些接受小型失敗。將來面對大型的失敗時,自然會懂得面對!」

家長想了想,應道:「我明白趙老師的意思,我不再追究,多謝你的解釋!」

筆者怎樣使該位家長開竅呢?答案是:我使他破除執著。他有甚麼執著?他執著於一個牢不可破的信念 ─ 一個好的家長,必須盡一己所能幫兒子成功。筆者從他的角度,欣賞他的努力,但同時婉轉地告訴他,幫助兒子早些接受失敗,也可以是一個好家長。他是一位聰明人,聽到筆者的弦外之音,如不讓兒子早些接受挫折,遲些可能傷得更慘,因此,他頓然開竅,接受筆者的忠告。

分類
育兒文章

故事教育 家長可以如何做?

育兒文章

孩子在 6 個多月大的時候牙牙學語,不停地發出聲音和單字,還喜歡玩有聲音的玩具。但他們在未學會說話前,其實已懂得用啼哭、聲音、面部表情、手勢或身體語言來與身邊的人溝通。事實上,幼兒是先學習以表情和手勢與人溝通,接著學習口語溝通,最後便學習以文字溝通。因此,準確認知他人的表情,有助於判斷他人的情緒和態度,從而影響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情緒及社交能力的發展。而父母的面部表情、動作和姿勢,往往都是最吸引孩子的。

孩子會對父母的表情和情緒,作出觀察和反應。例如溫柔的表情可使他們放心與你溝通、微笑能加強孩子表達的信心、當父母點頭示意則表示接納。透過這些發展,使幼兒逐漸了解、學會和關心人的情感。而表達情緒的身體部位各有不同,可以把表情分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語言表情三種。

要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家長有幾方面需要注意:

  1. 當孩子還未能清楚看到父母的表情,建議可多用行動替代說話來回應,例如抱緊他、親親他、撥動他的頭髮,或者輕輕撫摸他的臉蛋,這些都是說話以外的另一種是語言溝通的重要方式。
  1. 父母若能落實在生活中,扮演一個有童心和多表情的父母,這樣孩子就能從父母的面部表情上,學會豐富的情感和表達技巧,將來必定一生受用不盡。
  1. 不少親子相處型態是「不互動」- 雖然在一起,但沒有眼神接觸、對話、交換訊息或動作,更沒有分享情緒,因為大家都在看電視、電腦和手機,或各做各的事情。眼神接觸可訓練專注力,所以常用關心的眼神注視對方,聆聽對方分享,是良好的溝通條件之一。
  1. 營造清靜簡單的環境,有助孩子集中精神,當他們清楚看到你的表情,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全面溝通。所以,當溝通時適宜關掉發聲的物品,包括電視機、平板電腦,或拿走他心愛的玩具。

父母在孩子成長的路途上,願意給予無條件的愛和充足的溝通空間,讓孩子覺得被接受時,他們方能破繭而出。孩子都喜歡父母欣賞自己,所以鼓勵的效果往往比較大,無論眼神還是說話,都可以多用。

分類
育兒文章

做一個多表情、姿勢的父母!

育兒文章

撰文:資深幼兒教育顧問莫萊茵小姐

 

曾經有不少家長向筆者提問有關說一些很難向小朋友解釋的故事題材,例如涉及死亡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涉及殘殺的《小紅帽》等等。由於故事書的內容是這樣描寫情節,而圖畫更畫得如此像真,小朋友聽了或讀了之後,可能對死亡感到十分恐懼,但又未能表達內心的不安,有些小朋友聽了之後更大哭起來。把原本享受的親子故事時間,結果造成反效果,亦激起了孩子的沉重心理負擔,令家長們都感到內疚和不知怎樣收拾「殘局」。

角色數量少 情節正面

而筆者亦這樣教導家長,第一:下次從選材入手,在圖書館云云眾多的故事中,選擇一些家長評定為符合孩子心智和理解程度的故事。通常是角色數量少、情節正面,或較容易由家長在說故事的互動中,可以讓孩子明白因果和情緒。因為角色數量少的故事,可讓孩子較專注地在故事脈絡中慢慢理解他的內心轉化、行為表現和價值觀。

而故事情節正面,是為孩子建立認識自我、解難、自信、分析力等優質條件,抗衡未來反面題材的故事、故事中壞的處境或現實中面對困難的能力。所以,除非家長確定孩子已儲蓄好以上抗逆的故事和心智經驗,否則,不應在以上先決條件未成熟下,讓孩子接觸恐怖或反面題材的故事。

  1. 父母若能落實在生活中,扮演一個有童心和多表情的父母,這樣孩子就能從父母的面部表情上,學會豐富的情感和表達技巧,將來必定一生受用不盡。
  1. 不少親子相處型態是「不互動」- 雖然在一起,但沒有眼神接觸、對話、交換訊息或動作,更沒有分享情緒,因為大家都在看電視、電腦和手機,或各做各的事情。眼神接觸可訓練專注力,所以常用關心的眼神注視對方,聆聽對方分享,是良好的溝通條件之一。

啟發心智成長 正面人格的原則

 

第二:從故事帶給小朋友教學的意義開始,一直要緊守啟發孩子心智成長和正面人格的原則!任說故事的人把邪惡和壞人演繹得有多出神入化,也勿忘初衷!故事教學,是聽眾和故事人從直接對景象之描述、聯想到的訊息和背後主旨意義分享,而產生的教與學互動過程。這樣的觀察、描述、意識和互動內容,來自聽眾和故事人當時身心狀態和個人累積之經歷而產生互動。

故事人在教學的角色上非常重要,除了要仔細預備和閱讀故事內容,把重點和背後主旨清楚帶出,更要預備在說故事時,在某情節上引發孩子思考人和事的問題。在描述和氣氛營造中提供價值觀的交流機會,以及最重要的是觀察聽眾聽故事時之反應,而作出深化思考和延續好奇的互動部分。

演繹與互動要具人性化

第三:讓故事人的演繹與互動,都具人性化和性本善的引發功效。不論故事或現實世界,都有不同心理和處境難關讓孩子一一面對,這些都是他們重要的磨練機會,而且比溫室中成長的孩子更幸福、更有力量。而我們當孩子的明燈,就要為他們逐一裝備以後獨自行人生路的能力。所以,我們要慢慢按孩子的生活經驗及心智程度,提供不同層次、不同遭遇或不同人性的故事給孩子聽。

當故事人演繹到壞角色,或心理關口和人性的決擇時,更要繪形繪聲地把良心內心說話,演繹出來;並由故事人以旁白身分,提供孩子參考正面的後果、分析自己與人物及處境的關係。孩子在家長進行故事教育時,提出的任何處境中所作出的決擇,必須是自由的,因為讓孩子在虛擬中得到嘗試、碰釘或舒緩,更重要是讓孩子知道家長的立場,明白家長是開放討論和可以交流的對象!如果孩子從以上的互動引發愛的思考,讓孩子找到自己在這價值觀上的定位,故事人就成功透過故事,為孩子光照出傑出的生命。

分類
育兒文章

小朋友不願意自己睡覺,又或半夜醒來找爸媽,如何是好?

育兒文章

很多家長晚上睡覺的時候都很頭痛的,因為小朋友不是不肯睡覺,就是一定要家長陪伴他們睡覺,甚至到了深夜起來的時候一定要去找家長,如果不是就會哭鬧不願睡。面對小朋友一些睡覺的問題,我們有甚麼方法可以幫到小朋友學習睡得更加好或自行入睡呢?

首先家長要明白小朋友睡得不好或不肯入睡,是一個惡性循環,就是過分依賴家長安撫。這個惡性循環,即是要家長在身邊拍他、抱他、呵他,小朋友才會產生睡意。而家長陪伴他、安撫他的行為成為了一個先決條件,而沒了這個先決條件,小朋友到了深夜的時候就會驚醒,必需要找回家長。

所以我們要幫助小朋友學會自我調節 (Self-Soothing)或讓孩子學習自行入睡,這個方法是很重要。研究指出,三個月大的嬰兒大概會慢慢開始培養一種自我調節Self-sooth的能力。而大概到九個月的嬰兒,其實有50至80%的嬰兒都能夠一覺睡到天光,所以家長必需相信小朋友是有這個能力,幫他自己進行自我調節,可以自行入睡。

但我們要幫助他培養的,我們要先建立一個睡前的常規,包括睡房。最好是一個全黑的環境,因為全黑的環境就可以產生褪黑色素 ,是我們腦部的一種物質幫助我們產生睡意,及可以加速我們睡眠。第二, 是我們嘗試給小朋友建立一個睡前一定會做的指定動作,可以是哄他睡覺、唱歌、按摩又或是說故事,但只有一個指定動作,你可和小朋友討論是甚麼指定動作,他會想做的。每晚在那個時間,我們就做這個指定動作,接著便關燈睡覺去。這個指定動作就會令小朋友腦部開始知道差不多要睡覺了。

第三,要記得藍光對小朋友有很多影響。藍光會擾亂我們腦內褪黑色素的分泌,而這會影響睡眠,令到我們失眠或影響睡眠質素。所以家長記著在睡房裡絕對不可以有電子產品,以及在睡前的1個小時不可以讓小朋友使用任何電子產品,這樣都可以幫助小朋友睡覺。

第四個方法是有限度安撫(Control Comforting)。這個方法就是我們會給予一些安撫小朋友,可以隨著他們的年紀,安撫的時間會慢慢縮短。例如和小朋友談天,我陪你5分鐘,然後媽媽便會出去。5分鐘後可以和小朋友說:「媽媽現在出去,一會兒可能隔5分鐘後,再回來看你。如果你可以幫自己閉眼安靜在這裡,嘗試一下自行入睡,媽媽便會親你一下。」然後,將出房間的時間慢慢增加,可能5分鐘、10分鐘、15分鐘,讓小朋友在房裡面單獨慢慢學習,培養自行入睡和self-sooth 自我調整的能力。

如果到了深夜時小朋友醒了找家長的時候,我們應該怎樣處理?其實是同樣的原則就是陪小朋友一會兒,然後鼓勵他自行入睡。如果可以的話,將時間一直延長,直至他可以自行入睡。

分類
育兒文章

父母關係與孩子身心健康

育兒文章

每當有孩子出世,都會為家庭帶來轉變。很多時候,父母因忙於照顧及管教子女,都會容易忽略自己婚姻生活的質素,久而久之,夫妻生活變得只剩下一堆責任和壓力。筆者曾經聽過一位朋友說,他每天下班回家,都是流水作業式地替子女檢查功課,督導孩子溫習,太太則照顧他們的飲食和作息,到了夫婦倆可以休息的時候,往往已是夜深,即使還有餘力和太太談上幾句,說的都只是子女的學業成績和表現。有時甚至連自己休息的時間尚且不夠,更莫說要關心和回應配偶的需要。

很多婚姻關係出現困難的夫婦,他們都不約而同地認為他們關係出現問題,是由子女出世後開始。一般人會認為,這是因為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和教育方法不同,又或在培育子女的角色和責任上分配不均,而導致關係的衝突。然而,絕大多數的夫婦卻表示,他們不一定要對方認同自己的想法或做法,問題的關鍵在於當他們面對育兒及各種生活壓力時,往往因為感受不到配偶的重視、支持和接納,以致雙方都陷入孤單和無助的境況,漸漸地破壞彼此間的信任和情感連結。

夫妻間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本是很平常和自然的事。但在育兒的過程中,父母容易重複以無效和具破壞性的方法,處理彼此的分歧,令關係不知不覺地形成負向互動循環。例如妻子會在丈夫面前抱怨孩子不聽話,甚至埋怨丈夫沒有幫忙分擔家事和育兒的責任,太太表達不滿的目的是希望丈夫明白自己的憂慮和困擾,並得到丈夫的支持和安慰。

然而,丈夫往往只能接收到太太的批評和指責,而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他們或許會默不作聲,或是多番解釋和替自己辯護,期望得到太太的體諒和接納。丈夫愈解釋,太太就愈感到不被重視和明白,因而愈加指責。而太太愈指責,又會令丈夫愈感到無助,並愈加逃避和防衛。夫婦倆既是這負向互動循環中的一員,又是互動循環下的受害者。假如父母沒有及時正視和處理關係的僵局,不但會令問題持續和惡化,最終也可能會苦了孩子。

家庭和孩子的健康,建基於夫婦倆穩固的情感連結。因此,為了自己和孩子,不妨花多點時間孕育與伴侶間的愛情。只要父母婚姻美滿,孩子自然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分類
育兒文章

如何培養孩子的禮貌?尊重與關注不可缺

育兒文章

在一個大型跨國公司的人才招聘會上,小張和小蔡都成功通過初試和複試,他倆是從 100 多名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的。無論筆試還是談吐,雙方都不相上下,人事部的選拔「考官」左右為難,因為公司只會招聘其中一人。

最後,公司經理決定親自對兩個人進行一次面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只花了幾分鐘的時間,經理就決定了錄用小張。當被問及原因時,經理很坦率地說:「理由很簡單,當我在和他們說話時,小張一直注視著我的眼睛,而小蔡卻左顧右盼,可見他並不善於傾聽別人談話。而善於傾聽和尊重客戶是一個銷售主管應具備的首要條件。」

用眼睛表示出誠意與尊重

這個事例說明的道理很簡單,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人們藉目光表達豐富的感情,像是尊重、關注、蔑視和不以為然等等。所以與別人面談時,時時注視對方的眼睛會表示出你的誠意。同時,懂得目不轉睛地關注別人談話的人,也必會受到別人的感激與尊重。

學校經常舉辦以「禮貌」為主題的活動,目的是喚起同學們對別人的禮貌。「別人」除指家人、長輩、老師和同學等認識的人之外,也應包括不認識的人。孩子們早應知道「早晨」和「謝謝」等禮貌用語,但有很多孩子還是不會主動向人打招呼,更何況是其他日常生活上的禮儀呢?學校針對的當然是一個學生在校與師長和同學相處時的禮貌,其他的就有賴家庭教育了。

上文所提「見工」的例子,學生當然暫不適用,但他們亦經常有面試的機會。如果要予人一個好的印象,孩子必須學習用眼神展現出他對別人談話的關注與尊重。所以父母要教導孩子傾聽的技巧與藝術,當然父母在聆聽孩子的說話時,更加要給予他們適當的尊重與關注,這樣孩子便學懂與人相處的禮貌是無分年齡與身分的。以下是三個聆聽小錦囊:

1. 聆聽別人說話時,不要左顧右盼,要看著對方的眼睛

2. 當聽明白或與對方有同感時,要用眼睛與人交流,表示贊同

3. 注視對方不代表要目不轉睛地「死盯」著對方,這樣做反而會顯得不太禮貌

小說經常用「有一雙會說話的眼睛」來形容筆下人物的聰慧可人,其實人人都有這樣的一雙眼,只要善加利用,它會比我們嘴裡吐出的說話更有說服力。

分類
育兒文章

父母如何向小朋友表達愛?

育兒文章

資料來源:親職教育專家Ken Sir

父母可能會擔心對孩子表達過多的愛,會造成溺愛,因而不懂如何對孩子表達愛。一般而言,中國人較為內斂,對愛的表現很多時候都不敢說出來。尤其當你本來想表達你很緊張他,但往往變成另一種態度。

有次我在沙田見到一個媽媽和她的小朋友走失了,然後再重聚,重聚後媽媽的表現是怎樣呢?就是捉著他的手打他  ,一邊打一邊説:「我剛剛見不到你,你知不知道我很害怕。我很擔心你,見不到你怎麽辦呀?」

其實大家都知道媽媽是愛他的,但小朋友就感受不到。我經常在講座分享一個例子去表達愛,就是在我小時候爸爸叫了一杯飲料,因為當時錢不多,當叫完一杯熱飲後就問侍應多拿一個杯子。在我面前不停把飲料倒來倒去,想盡快把飲料弄涼,讓小朋友喝的時候不會燙傷嘴巴,而且可以快點喝得到,但我發現如果當小朋友問父母的時候或我問過很多學生的父母,他們都是會答:「這樣會快點變涼。」

家長在回應小朋友時應該表達最深的層次,就是因為我愛你,我不愛你我怎麽會做這事情呢?難道我為旁邊那個做?為旁邊的小朋友做嗎?所以其實我們在生活上很多事情可以表達愛,但有一種事一定要記住,如果你害怕造成溺愛,一定要切記以下兩點。

第一點小朋友可以做到的事,應該要讓他做,你不應該爭著做。第二點就是小朋友犯錯,我們要指正他。在指正的過程中,盡量用到溫柔而堅定,需要嚴肅的時候要嚴肅。但要提醒小朋友記著要説上解決方法,而不是只說NO,只說不對。這樣的話,小朋友是不會進步的。

分類
育兒文章

飲食習慣如何令孩子皮膚更健康?

育兒文章

資料來源:註冊營養學家(公共衛生)(英國)吳珮瑜

很多小朋友有一些皮膚乾燥,甚至有濕疹問題。家長也會很努力幫助小朋友,尋找適合他們使用的保濕品或護膚品。其實除了外用的護膚品,我們也要留意小朋友的飲食,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多喝水,喝水要喝多少才足夠呢?

原來我們身體對水分的需求,其實深受天氣影響,例如天氣乾燥就需要多些水分、有小朋友的活動量及他流了多少汗。食物裡的水分也影響了他們對水的需求,如果小朋友在大概3至4個小時裡有一次小便,而小便是淺黃色的,也沒有明顯的尿味,大便也不會很硬,不會排便很辛苦,通常都代表水分足夠。

而2至5歲的幼兒一天,大概就需要4至5杯流質,當然是以水分為主是最好的。另外不飽和脂肪酸,例如奧米加3對維持細胞膜完整很重要,它可以阻隔了一些有害的物質,使皮膚比較濕潤及有彈性。如果有皮膚敏感或濕疹等問題,奧米加3脂肪酸更加可以幫助舒緩一些過激的免疫反應。

另外我們要避免一些食物,例如糖果、餅乾及白麵包這些精製的食物,多選擇一些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例如糙米及全麥麵包,這些對控制敏感情況很重要。當然還有抗氧化物質,包括常見的維他命A、C及E,其實這些在不同顏色的蔬菜、水果或果仁中也會有維他命A、C及E,它亦是一些很好的抗氧化來源。

總結來說,要有健康的皮膚,除了要有足夠的水分,每個星期應該食兩次脂肪含量高的魚,例如三文魚或黃花魚,也可以用原味的果仁、水果等等,來代替一些餅乾、糖果作為小食,多吃不同種類的蔬果是比較理想的。

順帶一提,如果小朋友咀嚼能力還未發展良好,有機會進食果仁時怕他噎到,所以我們要找一些例如松子仁,這些比較小的果仁,也是一些可取的選擇。